「不纠缠」昨天吃火锅时我和自家姑姑聊天谈起孩子的学习,姑说我妹期中考试数学39。要知道她才初一啊,这分数肉眼可见的已经上不上高中了。开完家长会,数学倒数。但我姑状态一反常人,心平气和的。俩人乐呵地带上我一起吃了顿火锅,还准备看场电影。要说我可是当过相当长时间的英语老师。对我妹这种成绩我不得在饭桌上以三寸不烂之舌,好好来个深度剖析。但我一句话没说。十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明白:有些家长教育出的孩子,就算没有高学历,也未必不能获得成功。姑简单提了几嘴:“该用的办法,我都用了”。实在不行,初中毕业,进职业技术学院,我以前也是工人。姑现在是个搞审计的,N年前,注会还很难考的时候,她就已经拿下了。以前我上初中时的数学题,都是我姑讲的。她还给我写信寄到学校,很频繁的关注我的心理动态。她不可能没用过这些甚至更多的方式帮助我妹,所以我立马就能get到她的意思。其实人生就算在某一段走了弯路,后面的路,也不代表走不好。这弯也不是故意绕进去的,是暂时确实没法绕出来。你若把一个还不能解决的事情,硬想办法解决掉,心态就不可能松弛,而且也解决不好。于是我妹一边继续学数学,一边继续学个三四十。一边继续学语文学英语,成绩还都不赖。闲了踢踢跆拳道,周末撸撸猫。姑还经常晚上加班回家后带着我妹下楼练轮滑,俩人安安静静地在月光里相处。她一边鼓励我妹进阶更难的姿势,一边细心观察她哪个动作出了问题。因此尽管我妹成绩不咋滴,但是跟我姑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她知道数学学不好,是自己的问题,但也不是。不焦虑,不放弃。也没因为这事影响到做其他事。这在我看来就是作为孩子拥有的最好的松弛感了。image.png毕竟很多人都会因为对某件事的执着或暂时的失利而完全没有心思再做其他任何事。卷到情绪当中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得暂停。我当年数学最差也只是考到70分,结果竟然影响到我做任何事的信心。我愣是花了很多年才把这种完全不该因果关联的消耗给处理掉。对,这是精髓。父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或对孩子的引导欠佳,结果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画上错误的因果关联。以孩子的年龄和阅历,在相当长的某一段时间内,他都不会明白为啥自己的父母是这样的。为啥别人遇见困难的时候心平气和地,自己却只能感受到天崩地裂?孩子会一遍遍不停地确认,是自己的问题才造成了父母今天的窘迫。于是在一个懵懂的年龄不清不楚地就丧失掉了松弛感。松弛感并不只是一种情绪,它还包裹着一个人的自信。你也可以留心观察一下你身边的成年人,他们也经常因为一件很小的事就产生很深的纠缠。我昨天出去按摩,按摩师傅约好和孩子去逛街。结果孩子来找她的路上,公交卡丢了,才刚充了50块。这按摩师傅劈头盖脸地把孩子一顿骂,转街也泡汤了。她说,我啥心情也没有了,陪你逛个P的街。我了解到挂失补一张10块的新卡,事情就解决了,而且卡里剩的钱都在。这母亲宁是把这件事处理出另一种结果:喋喋不休地在一边叨叨了半小时。期间给可能丢下卡的出租车师傅打电话,跟孩子回家翻书包,孩子全程一声不敢吭,她老公也是。最后,啥也没找到,不欢而散。这一顿折腾下来,能量全消耗完了。卡还是得办,十块钱,还是得多花。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个特厉害的杀手锏:它能把周围所有人的状态都拉成同一种:焦灼,功利,烦躁,紧绷。在这位母亲情绪上来一发不可收拾的时候,在她不停对孩子进行教育责骂的时候,店里还有其他顾客和按摩师,由于她的情绪太过激烈,我们都处于窒息状态了十几分钟。她跟孩子走后,她老公立马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你这事过了。我觉得,她老公做的蛮好。他一直保持沉默,并不是代表认同妻子的表现,而是不想与她在众人面前争执,让一个成年人难堪。孩子呢,区区一个小学生,能承受的了这样在陌生人面前丢脸吗。妈妈教育自己的孩子情有可原,但是方式却千家千样,这个爸爸真的很好,他一定会私下再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妈妈的做法。按摩了一年之久,如我所料,其实在很多事上,这位妻子都更认同自己的丈夫。我也尝试过跟诸如此类的家长,认真地阐述,教育的核心问题。推荐他们看一些书,整理整理笔记。结果大部分家长都嫌书里东西太多看几分钟就困。他们总说,麻烦老师能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好多家长总会把孩子是否能变好这么重要的事寄托在别人身上。教育孩子不能拧巴。内心表现和实际行为得在一个频道,不能处于矛盾之中。知道你尽力了,没学好,不影响我对你笑脸相迎。而不是知道你确实没能力做好一件事,为了让你做更好,我就掉脸。明白你没考好,内心可能会有焦虑,但没事,咱还有别的路。而不是没事就给你压力,让你觉得人生完蛋再无出路。亲密关系也是重要的。亲密关系的深厚链接一定是从积极解决日常的一堆鸡毛里堆砌起来的。那些花大量时间关注孩子衣食住行,学习,做人,阅读,休闲,营养健康的父母,他们培养出的孩子松弛感也更强。有些家长在姿态上总表现得高孩子几个等级,以上帝视角训斥孩子的一切。这种以不平等为模型所建立的亲密关系:只会走向紧绷断线,越来越无法松弛。一个人不管年龄多大,他其实都没法判定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对的。跟孩子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共同进步与学习的空杯心态,因为你根本无法保证,你现有的知识水平能解决你遇到的任何困难。空杯,平等,才能激发出你改变的动力。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修正当下的不足与偏见。你可以以你的阅历给出孩子一些建议,一种具体的帮助,但一定不是以年龄的优势来充当某种权威。
image.png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家长可真难,孩子出什么问题都得从家长身上找原因。其实还可以再往上找,找爷爷奶奶的问题,太爷爷太奶奶的,祖宗十八代的。毕竟每一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问题,都不是单一个人的原因造成的。只是这么找下去,确实能找到事态的缘由,却从未找到过解决的办法。想通了这个道理,我想你会立马先跟自己和解。没有一件可以取得巨大成果的事情,背后不需要付出呕心沥血的努力。而父母今生和孩子的关系,既是一种缘分,是陪伴,也是一场伟大的修行。

作者:小雪姨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21449512/answer/32854403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Q.E.D.